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体系建构与课堂变革创新 ——第24届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学术研讨活动顺利举行
4月24—25日,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新津区教育局主办,《教育科学论坛》编辑部、四川省新津中学承办的第24届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学术研讨活动顺利举行。围绕“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体系建构与课堂变革创新”这一主题,省内外15位专家、26位交流嘉宾、全省80余所中学近300名书记、校长和教师代表参与研讨。
开幕式上,成都市新津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陶媛致辞,介绍了新津区教育的基本情况,对能联合主办本次活动表示感谢。成都市新津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明讲话表示,此次研讨活动为全省学校搭建了广阔的合作交流平台,新津也将以此为契机,立足新起点,抢抓发展机遇,锚定教育强区的目标,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廖德斌就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三点工作建议:一是锚定“育人坐标”,深化“五育融合”“评价牵引”“学科实践”,以核心素养重构教育教学新生态;二是聚焦“课堂革命”,打造数智化教研共同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强化“技术为育人服务”的定位,以数智赋能教学方式新突破;三是夯实“研究根基”,充分发挥教科研这一教育改革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构建教学创新的学术支撑。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廖德斌
成都市新津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明
开幕式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五实验学校、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东湖校区教师同台竞技,展示人工智能赋能下的课堂教学新样态。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勇作题为“人工智能教育贯通式培养的校本化实践探索”的主旨报告,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五实验学校的实践探索为例,介绍了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在学习空间建设、校园智能体搭建等方面的实践路径。强调“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力点不仅是用技术快速解决问题,而是要培养会解决问题的“人”,即借助人工智能教会学生解决问题。
学科论坛,聚焦“真实问题驱动下的主题式学习实践”,通过名优教师示范课、“共同体”教师研讨课、专家讲座及点评交流等多种方式,立足语文、生物、美术三个学科,重庆谢家湾学校、重庆市第一中学校、成都天府第七中学等省内外15教师集中展示15堂课例。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作点评。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段鹏、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生物学教研员吕涛等专家聚焦素养导向下课堂教学变革、课堂真实性问题的设计与教学驱动等课堂教学重难点问题作专题讲座,引导一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跨越。
教科研论坛,聚焦“学术写作赋能课堂变革”这一话题,邻水县第四中学校、自贡市汇南实验学校、成都市棕北中学、四川省新津中学通过学术论文、课题研究报告写作典型案例,探讨学术研究在推动学校教育改革、赋能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与困境。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付卫东、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王玉琼作点评指导。付卫东教授以“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与成果转化:难点及应对策略”为题作专题讲座,系统解读课题研究中理论依据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择、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方法,为教师开展课题探究指明了方向。
校长论坛,围绕“数智助能学校育人方式变革与管理机制创新”这一主题,乐山市实验中学、四川省新津中学、成都市盐道街中学、成都高新滨河学校、遂宁市第七中学校、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营山县希望初级中学校、达州市通川区第七中学校、兴文县共乐初级中学校、大英县育英初级中学校从AI赋能德育新生态、人工智能助力乡村教育新生态的构建和实践、人工智能助力个性化学习等多个维度分享了学校在利用人工智能撬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付卫东教授、陈勇副教授作点评指导。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育人方式转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路径。本次研讨活动汇聚全省教育智慧,共研教学改革实践成果,共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实践,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的务实行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