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长赤中学培训心得体会
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校长修为
——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心得
四川省南江县长赤中学
根据省教育厅要求,2021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新课程新教材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社会极其关注,师生极其茫然。为适应改革趋势和要求,省厅举行了线上培训,我们认真听取了各位专家的讲座,进行深刻地思考,学校必须要立足实际,进行校本探索,在课程开发、选课走班、课堂教学改革、改革评价及学习方式变革的基础上,校长必须提升课改领导力,引领学校找到办学方向,给教师标识成长的路标,为学生制定生涯发展目标。
学校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校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改革价值观,对传统教育、未来教育的发展要有正确的认识,更要对教育本质、教育改革目的,特别是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实施新课程新教材要有自己的理性思考。校长要站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来认识课程改革。认识到课程改革是学校特色发展生长点,课程改革是学科课程发展生长点,课程改革是教师专业发展生长点,课程改革是学生自我发展生长点,核心是学生发展的生长点。
一、提升学校文化承载力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由外至内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内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各个层面的文化通过协调一致的动态作用,实现着对人的真正“改造”,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目的才真正得以实现。学校文化孕育教育智慧,生发教育理想,提升教育品格,滋养师生心灵。我们要充分认识学校文化与新课改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关注学校文化对课改实施过程的影响,要通过新课改实现学校文化的新生。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围绕我们的“新耕读文化”展开,让“勤耕苦读,自强不息”的长中精神得以传承,让“生命、健康、质量”的办学理念得以彰显,让“养成好习惯,形成好性格,炼成好身体,学成好本领”的培养路径得以通达,让“见面就是管理,陪伴就是教育”的管理原则得以贯彻。以文化人,课程润人,活动励人,学科塑人。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教学、活动、评价等各个环节,实现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
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校长要聚焦新课程新教材理念、学校办学育人目标及根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等。在正确观念和思想的指导下,校长要带领团队做好学校课改顶层设计,包括:梳理学校办学历史,提炼学校办学文化,确立学校办学定位、育人目标,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制订学校课程建设方案和学科课程建设纲要;规划统筹三年教学安排;制订并实施选课走班方案,基本路径是从选修到必修,从一科必修到多科必修再到所有必修学科,最后实现必选修整合选课走班;全面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建立新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评价方案等。
二、加强课程的开发力
学校要按照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意见的要求,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和特色,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设置与办学行为,统筹安排高中三年教学计划。一是要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每门必修课程的教学时间总量不得少于课程标准的规定,严格按规定完成必修课程教学,不得增课时赶进度结束所有科目的必修课程。二是要开齐开好选择性必修课程。要努力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选择性学习需求,不得制造借口停开某门选择性必修课程,不得按高考选考要求实行“套餐”制。三是要严格规范学校课程设置与办学行为。课程设置要注意均衡性和学科学习的可持续性,要严格控制并开科目。四是要建立健全选课走班制度。要做好生涯规划教育,认真指导学生自主选课,探索多样化的选课走班模式。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权,不要干涉学生的自主选课,不要提前要求学生在高一确定所有选考科目,继续大力推进分类分层走班教学,防止出现高二年级按选考科目重新组班分班现象。五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严格按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开展教学,循序渐进,新课教学不能超纲超标追求高难度,不要加班加点盲目赶进度。加强核心素养研究,积极探索基于真实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推进应用学习、项目学习、实践学习、综合学习、设计学习等,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加强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推进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和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六要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是普通高中必修课程,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高中三年每学期都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劳动课程。七要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继续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耕读校本课程开发,形成明德、启智、强体、尚美、精技五个系列。建构环境课程、特色课程、实践课程、体验课程、民俗课程等五种课程。
三、转变教师的认知力
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引领者。引领教师是校长的使命。一是立序,建立学校的良好秩序,这是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的要求,也是新课改维护学校和谐稳定发展的要求。二是聚心,必须提出适应新课改的办学愿景,设置多种平台,让师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共同成长。三是凝神,基于校长对未来教育的认知以及新课改和特色学校建设,追求学校发展的特色化。
新课改的贯彻落实是要通过校长对教师的引领来实现的。一要自觉领悟新课程理念,掌握2017版2020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标准,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新课程改革意义,认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及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现代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和评价观。二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新理念,注重自身的学习与提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引导全体教师自我充电,把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转化为内在的需求,使之成为自觉行为。三要打破以往的思维方法,在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大胆尝试,不怕困难,确定目标,坚持到底。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逐步走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改革之路。只有这样,校长才能正确引领全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成为改革的先知者。我们提出的“三多五步”的课堂模式,即“多读书、多运动、多演练”和“导、学、练、评、思”的基本课堂活动操作模式,开发切实可行的导学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指导学生的选择力
随着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选择性教育理念成为课程改革的亮点。为此,我们必须思考三个问题: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可选择;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让学生有选择;提升学生选择的能力,让学生会选择。因此,选择能力培养成为普通高中学校的一大使命。在这样的前提下,开展学生生涯发展教育成为必然。学校要建立学生生涯规划研究中心或者学生发展创新实验中心,推进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工作机制;制订学生生涯发展规划建设方案,围绕“自我发展、生涯探索、生涯管理”,开发生涯发展规划课程,把生涯发展规划课程纳入校本课程开设;建立生涯发展规划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生涯体验和学习实践平台;建立导师制与生涯发展档案袋制度等,解决学生的一些生涯发展困惑,指导学生选课、选考、选专业、选高校和选职业倾向等,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
新课程新教材的背景下,学校更应担负起育人的重任,当务之急是进行育人课程体系的重构。这其实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从我们的的办学实践看,学校整个育人课程体系的架构,与追求的教育理想、教育价值有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品位,支撑着学生健全的智能结构。从2016年起,我们借申报二级示范高中的契机,经过再三思考、认真讨论,确立了学校的办学目标:“一园”(金色田园+书香校园)、“二高”(教育高质量、学生高素质)、“三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生命、健康、质量”,确定培养品德优良、学业优秀、身心健康、有发展后劲的合格人才。把真的科学、善的道德、美的艺术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要把每个学生当作一座金矿来进行挖掘,让学生在学校的三年内得到最大限度发展。我们要高度重视学校育人课程体系的重构,要开发价值性、学术性、拓展性、技能性等校本课程,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基本技能。
五、适应改革的评价力
改革评价制度,是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动力。作为校长要积极研究探索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背景下的教师学生评价制度。一是要制订《选课走班学生行为手册》。行政班班主任加强学生走班学习相关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时的良好意识和习惯,保证学生走班学习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学科教师除了督促教学班学生养成相关规范外,还须协助班主任重视、强化特长生的文化课学习及规范要求,在信息化管理的数据辅助下,细化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学分赋予依据。二是要强化走班教学管理。教学班上课统一严格考勤,保证教学班教学的真实、高效和科学。三是要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教学管理。学校要开发APP虚拟课堂交流平台,不断补充完善微课资源,弥补走班情况下自学、答疑、交流的时间与空间的约束,并通过大数据积累、完善教学及管理信息。教师除了在现实的教学班集体中建立各种编制的教学管理形式外,还可以充分建设和开发基于网络平台的班级交流形式,建立网络交流学习小组,发布教学资源,搭建交流渠道。同时,通过家校通、班级QQ群、微信群等渠道,建立班主任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常态沟通体制。四是制订《选课走班教师教学行为手册》和《教师评价手册》,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完善教师考评机制。实行巡课制度和推门听课制度,开展课堂教与学情况的巡视检查,及时通报沟通抽查情况。建立健全导师制,增强走班教学管理下的教师责任心,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
做事情需要有想法,办学校需要有理念,有理想就要有作为。但是一种想法、一种理念、一种作为是否正确,必须通过校长的反复思考和具体实践来检验。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校长要谋定而后动,组织老师研究“选课走班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问题,设计方案,以便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变化。
2021年5月20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