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在沪举行
8月22日,以“推广交流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经验,研讨我国数学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与推进策略”为主题的全国“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在上海市市西中学举办,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50余名数学教育专家和教研员齐聚一堂,聆听上海基础教育改革经验总体情况,交流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经验。
▲市教研室主任徐淀芳在会上发言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以下简称:市教研室)主任徐淀芳从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历史发展视角,围绕课程建设、教学实践、教学评价、教研保障等四大关键要素,从“理念”、“策略”、“方法”、“措施”层面,提炼指向“质量”和“公平”的经验,求教于数学教育专家和全国数学教研同行。他分享了四组经验:
>>>>
海纳百川:兼具“纵向、横向、内向视角”,推进课程建设
上海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第一组基本经验是:通过“纵向(系统回顾历史)、横向(广泛国际比较)和内向(深入分析现状)”三个视角对课程建设开展深入研究,编制《行动纲领》、《课程标准》和学科教材,提出目标定位、基本理念、改革要点和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研制过程既凝聚了专家们的理论思考,也汇聚了教研人员的教研成果和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
借鉴国际经验,上海《课程标准》提出“大力推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数学活动”,率先将计算器引入数学课程的设计、教学与考试中;上海《课程标准》设计了专题研究与实践内容,强化了数学实践活动。
在《课程标准》指引下,上海数学教材围绕数学概念形成和数学问题解决,以及伴随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通过情景呈现、活动设计、栏目引导、例题示范、习题设计等,落实和强化数学“基础”(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经验),引导学习过程,彰显育人价值。
上海中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的探索包括:一是突破算术与代数的分界,尝试提前引进代数的初步知识;二是加强直观几何,改善直观几何与论证几何的过渡;三是密切数学与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呈现数学实际应用价值;四是采用“先慢后快”策略,对小学数学内容做出大幅度精简、后移调整,为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展留出了空间;五是初中阶段引入“向量”的一部分内容,并与平行四边形、相似三角形等知识有机结合,为高中物理力学内容学习提供描述和分析工具。
上海中小学数学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探索包括:引导学习过程,呈现概念建构和问题解决过程,积累学习活动经验。
>>>>
持之以恒:坚持“强化基础、优化过程”,开展教学实践
上海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第二组基本经验是: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进必须充分关注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在“规范”和“创新”的循环中持续改进。
市教研室认为,抓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教学流程关键环节的系统研究和管理,优化教学全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公平的基本路径。为此,市教研室编写了《中小学数学学科改进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常规。
完善数学学习方式,首先需要从学习活动设计突破。数学学习活动,尤其是体验性、实践性、探究性、协作性学习活动;
其次,需要从教学组织方式突破。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团队精神,包括形成团队共同愿景、积极互赖、个人责任等;
再次,需要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经历。上海学生数学学习,包括利用社会场馆资源开展数学学习,完成学习报告;还包括利用数学专用教室资源,或者长作业等形式,开展专题性研究与实践,完成相应的研究报告。
第四,需要与时俱进,加强信息技术运用。市教研室成立了DIMA(数字信息化数学活动)研究中心作为机制保障,采用多种新颖的评选活动来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研究热情,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最后,需要因材施教,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上海除了通过数学课程分类分层、走班学习和课堂教学分层分类指导外,还通过学生数学社团、数学业余学校等来满足部分数学智优生的学习需求。
>>>>
行贵日新:追求“理想与现实相平衡”,实施学科教研
上海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第三组基本经验是:学科教研应坚持“以校为本、完善机制、传播经验”;坚持“问题导向、项目推进、实证研究”;坚持“以人为本,搭建平台、促进发展”。
数学学科教研正在积极探索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型:研究领域从单纯以学科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学科“课程-教学-评价”整体性的教学研究;研究方法从基于经验转变为证据与经验相结合;研究路径从“自上而下”培训式路径转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参与式路径;研究起点从“理论验证式”教学研究转向“问题导向式”教学研究;教研员角色从个人权威转变为“合作共同体”中的重要成员。
1以校为本,完善教研机制,鼓励实践创新
上海市区两级教研室在各学段都设有数学教研员,教研员都能结合区域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数学教研活动;各中小学都有数学教研组和备课组,且都能开展相应的教研活动;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教法分析、“三课”活动、课题或项目研究等已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
2问题导向,探索主题教研,推进教研转型
近年来,上海中小学数学教研每年都会确定一个教研主题,并围绕着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主题教研活动,通过有效提炼教研主题,挖掘基层教研组和教师的相关经验与成果,提炼观点和教学示范,进行有效的总结与反思,最终形成若干可推广的经验。
中学数学教研针对课堂教学在“数学文本的阅读”和“数学语言的交流与表达”等方面的不足,以“对话”为关键词加以统整,以一年一个主题的方式,确定了一系列学科教研的主题。
3以人为本,搭建发展平台,促进专业发展
上海十分重视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有序推进,主要通过教师培训、项目交流、专业评选等途径加以实施。
在教师培训模式创新与实践方面:静安区教育学院积极探索指向课堂增值的区域教师培训模式,设计了“本体知识更新”、“教学设计与实施改善”和“综合素养提升”三大培训内容。
在项目交流搭建发展平台方面:上海已连续有三批初中、小学数学教师依托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赴英执教,为两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教材和教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丰实的资源,也促进了这些具备双语能力的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专业评选方面:市教研室坚持开展上海市基础教育“三项评选”数十年。
>>>>
驶向深蓝:探索“结果”与“过程”兼顾的评价改革
上海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第四组基本经验是:树立促进学业成绩及其获得过程综合提升的学业质量观,基于标准实施 “为了教学改进”和“为了学习”的评价,导向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上海从2011年起,在全市范围实施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测试项目。实施绿色指标测试,需要研制《测评框架》。测评框架的作用不仅在于指导命题工作,更重要的在于引导教师认识“基于标准”的内涵以及学科“能力”、“素养”等关键要素在评价活动中的体现。
▲绿色指标中学数学测评框架
而小学数学学科的学习评价根据《课程标准》设立“数与运算”、“方程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四个数学学习主题模块,分别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成果”三个维度设计评价内容和观测点,并在“活动兴趣、阅读兴趣、探究兴趣、交流习惯、操作习惯、合作习惯、练习习惯、计算掌握、概念理解、方法应用”等方面提出评价方式的建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