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党建”专题
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理论学习>详细内容

岳奎 史逸扬|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精神保障

来源: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3-02-21 10:16:35 浏览次数: 【字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也就是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现代化,也是精神上的现代化。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精神保障,为顺利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正确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文化与意识形态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文化是展现意识形态核心内涵和特点的重要载体。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发展道路,也是前进方向,必须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尤其是当前,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着引领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更加需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发展潮流、凝聚思想共识、增强信心决心。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精神源泉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精神支撑。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节点,正面临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新阶段所带来的新任务、新问题,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加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之注入精神力量,更加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因此,必须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和智慧结晶。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深深扎根于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沃土之中。要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充分彰显中国特色,必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的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强大精神动力。革命文化诞生于血与火的革命岁月,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书写的红色篇章,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承载了党和人民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诉求。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革命文化凝聚全社会精神力量、滋养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红色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文化创新,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孕育出来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精神力量、激励社会成员的强大能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作者分别系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湖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分享到:
【打印正文】